English

保护传统 发展传统 开拓创新

1999-04-2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杭天勇 我有话说

贾作光先生谈话时思路缜密、逻辑清晰,如果不知内情,谁也不会相信坐在对面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。这位中国舞蹈界的泰斗,始终关注着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。

四大病态亟须改变

在谈及中国舞蹈界的现存问题时,贾作光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:“归纳地说,中国舞蹈的问题就是借鉴与继承、积累与创新的问题,这也是艺术界的老问题了。如今,中国舞蹈界病态表现有四类:其一,没有立足于自身传统,只顾形式不顾内容地向国外借鉴,舞台呈现多是抱爬滚啃;其二,歌伴舞创作草率、浮躁,这类作品动作失误、感情缺乏、语汇错乱,风格就更谈不上了;其三,“扒带子”现象泛滥,许多舞蹈编导没有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,而是在国内外舞蹈录像中翻抄舞蹈语汇,任意组合;其四,舞蹈动作一味地朝高难度方向发展,后朝天蹬搬腿转以及毯子功等不分场合、不分内容地随意使用,舞蹈越来越像杂技了。”

立足生活守土有责

说起前不久访华的尼日利亚、蒙古、波兰三国舞蹈团的演出,贾作光十分激动。他说:“他们的演出十分出色,出色在他们的舞蹈取材于生活,表现了生活,观众感受到的是一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。”

贾作光认为,保护传统、发展传统、创立新传统,是中国舞蹈界面临的重要课题。他说,实际上,过去我们有过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,如《荷花舞》、《快乐的嗦》、《红绸舞》等;近几年有《一个扭秧歌的人》、《醉鼓》、《秦俑魂》等。贾作光说:“大到一个国家的舞蹈发展,小到一件舞蹈作品的创作,把握民族性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门。而现今中国舞蹈界,有些人眼光盯着国外而不立足于传统,不致力把外国的有益营养与民族传统相融合,搞出一些洋不洋、土不土的东西来。中国56个民族的资源不去挖掘,已有的积累也在渐渐丢失,这难道不是一种‘水土流失’吗?”

情寄于舞舞表于情

贾作光肯定了舞蹈编导张继刚以山西黄土地文化为土壤,创作出《一个扭秧歌的人》、《好大的风》等情意景形水乳交融的优秀作品,他认为这是植根生活、积学储宝的成功范例。

回想起以往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的情景,贾作光动容地说:“过去的艺术工作者很注意积累生活。有一次我们去苦聪人居住区采风,过往之处均是深山野岭、蛇虫猛兽出没之地,条件极为艰苦。我们与苦聪人同吃同住,一起生活达三个月之久,取得了一组相当富有价值的原始素材。而如今有些舞蹈编导坐在家里,拼拼凑凑再加上舞台制作,就‘创作’出一件件‘艺术作品’,这实在不可想象。”

贾作光提出“知识舞蹈”的概念:即舞蹈创作不是小学生描红,不能生搬硬套。优秀的舞蹈创作是从生活中学习,从书本上学习,包括美学、哲学、解剖学、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,然后以科学的精神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的结果。对舞蹈家资华筠提出的舞蹈生态学,贾作光十分欣赏,他说:“一个民族、一个地区有其自身的舞蹈语汇,比如说舞蹈动作‘三道弯’(塌腰、扬脖、撅臀),能够恰当地表现山西黄土风情,但如今许多外省市或其他民族的舞蹈中也大量采用这一动作,显得不伦不类。”针对这一现象,贾作光提出“情寄于舞、舞表于情、形神兼备、情舞交融”的最高境界。他提醒说,没生活、没文化、不记录、不积累就会导致舞蹈语汇贫乏症,中国舞蹈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